4.完美的个性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4.完美的个性

    观察一下你周围的人们,不难发现,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比如,在交际上,有的活泼、外向,喜欢结交朋友,有的孤寂、内向,爱独自沉思;在待人方面,有的诚实、和善,有的虚伪、狡诈;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有的乐观进取,有的悲观失望;在情绪特点上,有的暴起暴落,有的稳定持久;在行动上,有的果断、坚毅,有的谨慎、怯懦,如此等等。文学家抓住现实生活中各人的鲜明个性特点,塑造出典型的、生动的人物。一部《水浒》,竟把一百零八条好汉刻画得有血有肉,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使我们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惬意。

    但是,鲜明突出的个性并不等于就是完美、健全的个性。葛朗台的吝啬、阿Q的愚昧、堂吉阿德的呆板等都是令人生厌的,还有生活中常见的懒惰、自私、傲慢、胆小怕事、不关心集体等等不良个性特征,都是不可取的。那么人的这种种不同的个性是怎样形成的呢?

    个人社会化的目的,是树立生活目标,掌握实现生活目标的生活手段;扮演一定社会角色,成为遵从一定生活模式的人,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的社会性,因此,社会性既是个人社会化的目的,也是个人社会化的结果。然而,个人在这样一个本质相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具体成果是不同的。由于各个人的先天素质、所处环境、文化教养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如不同的气质,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欲望、信仰和兴趣爱好,不同的动机、需求和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表现,总括起来就称作个性。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的个性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气质和性格,就是多种多样。有人热情直爽,有人冷漠含蓄;有人急性子,有人慢性子;有人坚强,有人软弱等等。即使都是性急的人,他们性急的程度、时间,所针对的事物或引起的原因也都不同。当然,个性也有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相同民族、相同阶级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特征,这通常用“民族性”、“国民性”来概括。中国人与西方民族具有明显不同的人格特点。我国人民一般来说,在感情方面比较含蓄、深沉,而西方人感情外露、坦率。

    不管是个性中的差异性,还是个性中的共同性,都不是先天就有的,它们从其产生到后来的演变,莫不与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性与行为正是社会塑造的。

    我们先看“国民性”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有谁在公共场合大声疾呼,人们就会扭过头去看他,认为这人很不礼貌。但是这种行为在美国都算不了什么,因为美国人在公共场合可以放纵自己的感情,即使“目无他人”,也不会受到别人的指责。正因为如此,美国人在公共场合对别人的事是不介意的,听见了也装没听见,而在中国如果有谁在公共场合做点“私人交易”,马上就有许多人团团围住,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非要弄个明白不可,直到弄清了什么也没有,他们才会悻悻地离开。这是为什么?正是中国和美国的文化环境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常常会形成不同国民的心理和性格。

    各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就会养成一种民族性格。以印度和日本为例。他们虽然同属东方文化,由于文化精神不同,其民族性格差异是很大的。印度是一个宗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支配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是达摩文化。这种文化以宇宙为本位,主张从现世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静修来世,所以看印度的文化,往往有一种“寂静味”,处处庙宇,林林神池,清真寺、教寺庙、庙会、游神车、念经的和尚、虔诚的教徒、敬神的香客,这一切都是由达摩文化精神主宰的。人们平静地生活,俭朴得近于苦行者,但他们也不轻易流露出愤怒和悲哀,而是静修来世,寂静、恬淡地对待周围发生的一切,任凭“神意”的安排。

    日本文化则贯穿着一种神道精神,它包含有生观、有灵观、有神观三重意思。到德川时代(1603-1867),神道文化精神已经成了武士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这种文化认为,贵贱有等,身份地位有别,武士各阶级应该严守职责,向公背私,不得越权妄为,不得恃强凌弱,不得犯上凌尊,悖逆作乱。在这种文化精神抚育下的日本国民性格,是以“各守本分’为主要特征的。观察日本国民的行为,常常看到妻子对丈夫、儿子对父亲、晚辈对长辈、下属对上司无比的恭敬从命。那种毕恭毕敬、唯命是从的态度和行为,对异国人来说似乎是不好理解的,然而它是日本文化精神的体现。

    鲁迅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接受它的教化和训练,总是会养成一种基本的国民性格的。

    “民族性格”、“国民性”尚且如此,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其个性同样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各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也是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这里以人的性格为例来作出说明。

    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举止中,表现在对待自己的事业、对待周围的人们以及对待自己本身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有的人对同志热情忠厚,与人为善,有的人对同志尖酸刻薄,冷嘲热讽;有的人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坚毅勇敢;有的人则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有的人谦逊谨慎,有的人则自高自大,这些都是人的性格表现。

    心理学家曾对性格作了专门研究,认为性格特征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所谓完善、健全的性格并不是这些性格特征的机械总和,而是把许多良好的性格特征有机地统一起来,加以学习、培养、塑造。这些性格特征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态度方面,包括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及对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这方面的良好性格特征有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热爱生活、勤俭、正直、朴实、谦虚、有礼貌、守纪律、肯助人及首创精神。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这方面的良好性格特征有自觉、主动、自制力、勇敢、果断、坚毅、严谨、有恒心等。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这方面的良好性格特征有精神愉快、饱满、情绪稳定、持久、心境好。性格的认知特征方面,这方面良好的性格特征有观察精细、敏锐、富于想象、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问题或善于综合、概括问题,或善于描述事物等。

    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为什么样的性格,固然可有先天的生理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决定于他生活的环境,由于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每个人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

    家庭环境因素,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父母性格开朗、家庭民主平等,子女也较乐观开朗;从小丧失父母照顾的子女,往往独立性较强,但容易放任;由于家庭问题而受社会歧视的人,容易形成待人冷漠、沉默寡言而又敏感的性格;父母感情不和、离婚等对子女的性格影响更大。

    有人对360名大学生作过调查,情况表明,在个性形成差异的最初根源是家庭环境。一般来说,多子女家庭中的那些曾协助或主持过家务的孩子,一般比较能干、老练,显得果断懂事,责任感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而又娇生惯养的,显得比较天真活泼,有些任性放纵,表现得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遇到困难时胆小脆弱;被家庭管教过严者,由于经常受到严厉指责,一般比较畏缩拘谨,合群性较差,不够灵活,甚至常带点逆来顺受,任劳任怨的委屈感,或者形成了倔强的脾气。

    在学校里,教师的言行、班级的风气、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内外读物以及少先队活动、团队活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性格的形成。全国优秀教师斯霞曾经教育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在幼儿园是有名的“调皮王”,刚进学校就和算术老师顶撞。斯老师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孩子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既勇敢而又鲁莽,既热爱劳动又不会劳动,既聪明灵活又粗心大意。于是,斯老师就按照他的特点进行训练,有时叫他帮助老师拿杯子倒茶,训练他的认真态度;有时叫他整理作业本,改错别字,以使他培养细心、耐心的性格在斯老师长期的精心的指导下,这孩子变化很快。因此,有人赞扬斯老师是儿童性格塑造的艺术家。

    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客观社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社会风气是否开通、社会生活是否活跃、所见所闻是否广阔、人们起了什么样的榜样作用,都对人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般比较淳朴,能吃苦,但不够活跃;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一般比较活跃、灵敏,但是吃苦精神差;在战争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比较坚强;在“暖房”里长大的孩子比较娇嫩,等等,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个性的成长。

    辩证法的一条原理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使每个正在社会化的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还要依靠个人本身的努力,而努力的程度,首先在于青少年对性格意义的认识程度。

    青少年应该懂得,培养良好的性格对自己、对集体都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自制力、主动、果断、坚毅性格的人,能够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够正视现实,克服困难,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相反,如果缺乏良好的性格品质,就会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每个人的性格品质中往往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青少年如果了解自己性格中好的一面和不良的一面,就要自觉地发挥好的一面,改变不良的一面。

    性格的培养对于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有的人由于性格的关系,不能适应所处的环境和集体。性格本身就有社会适应性的一面,不具备这种品质,无法与他人合作,势必造成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在人的整个一生的社会化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就成为社会化的基本课程之一,也是一个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必备的条件。

    ---------------------


如果您喜欢,请把《人的社会化漫谈》,方便以后阅读人的社会化漫谈4.完美的个性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人的社会化漫谈4.完美的个性并对人的社会化漫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