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桥报了施蛰存的旧仇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张春桥报了施蛰存的旧仇

    上海文学界除了揪出了傅雷之外,“中弹”的还有施蛰存、王若望、许杰、徐中玉、阿章……

    一九五七年七月二十七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署名“静流”的《施蛰存的丑恶面目》一文。

    “静流”何人?张春桥也!

    施蛰存先生于一九零五年生于浙江杭州。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五年,在上海主编了广有影响的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小说、诗、散文,翻译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后来,他在光华大学、沪江大学任教授。解放后,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

    张春桥批判施蛰存道:

    前些时,施蛰存在《文汇报》上写了一篇《才与德》,极尽其污蔑的能事,明目张胆地咆哮着要我们的干部下台。他在报纸上引经据典地鸣出了他们的“怨声”,还在学生面前装出一副委屈相,散布谬论,说“这次整风是第二次肃反”。在揭露了许杰的反动言行后,施蛰存却说:“想不到整风整到许杰头上。”他的《才与德》的论调被批驳得体无完肤时,他却说:“早知今天,这篇文章我也就不写了。”

    张春桥在算了施蛰存的“新账”之后,算起“老账”来了:

    抗日战争期间,施蛰存与杜衡合做生意,圈点出售……

    笔者于一九八八年九月八日采访了年已八旬的施蛰存先生。他告诉我,张春桥当年只是他手下的“小伙计”罢了——他圈点古书,才十八岁的张春桥在他手下标点古书,拿些“标点费”。

    施蛰存回忆,当年标点古书时,是把古书拆开,再在上面蒙上一张玻璃纸,在玻璃纸上加标点,然后送印刷厂排印。印毕,再去掉玻璃纸,把古书装订如初。

    张春桥的古文底子很差,出了洋相……

    施蛰存先生对我说,只要查一查当年上海的《小晨报》,你就会恍然大悟。

    遵照施蛰存先生的指点,我在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小晨报》上,查到了署名“岂以”的《张春桥标点珍本记》一文,我果真恍然大悟。

    这篇《张春桥标点珍本记》,全文如下:

    是年也,旧书走运,“珍本”出头。

    可恨“珍本”之类的东西,古文人忒煞作怪,不标不点,未免要使今人多费一番手脚。在这里,施蛰存,阿英,以至章衣萍等等人便做到了一笔好生意。

    至于这篇文章的标题上的那位姓张的,也许诸君还不认识。事实上,他也的确不能算做什么“作家”;不过,因为他曾经在《太白》之类的杂志上发表过散文,而又做过一任上海杂志公司的助理编辑,与所谓“作家”们略有交往,便也自命为作家,而且还自视为“前进的作家”了。——在文坛之边上,这种“自得其乐”的人是很多的,对于张春桥,自亦不足怪了。

    但笑话来了!不知怎么一来,这位自命“前进新作家”的张春桥也居然标点起旧书来,在上海杂志公司的珍本丛书项下也当了一名标点员:他所担任的工作,是一部《柳亭诗话》和五本《金瓶梅词话》。

    于是,张先生用他在《太白》上写速写的方法“速标”起《柳亭诗话》来。可是,说也笑话,他对于中国的诗实在懂得太少了。他只知道诗有五言七言,而不知道还有四言以至长短句。而且,对于诗话的摘选诗句,有时不一定尽录全章而常常仅提一联或一句,他也不懂。于是,他当然有点感觉到困难。幸而,张先生毕竟是聪明的。他相信为诗总是诗,非五言一定七言,非以四句为一绝即一定以八句为一律。假如违犯这个规条,那就决不是我张春桥自己不懂而一定是《柳亭诗话》的古本印错了。根据这个定例,他就把《柳亭诗话》里的四言诗硬派作五言或七言来标点;而把诗话里所同时列举的不同的诗篇里的诗句也硬用了引号(“”)而硬派作一首诗。——在这样的方法之下,《柳亭诗话》总算标点成功了。

    可是,问题是有的。当他有一次碰到了一首长短句的古风诗而发现用五言也读不通,用七言也点不够的时候,他就断定了《柳亭诗话》的原本是大错误了。于是,他就在原书上批了一个大大的“疑问符号”而附了一封信给张静庐老板说:“原书有误,请注意。”当下,给主编的施蛰存看见,才发现了张先生的大大的滑稽,再把以前他所标点的原书(拿)来看,又觉察满篇都给张先生点了“破句”而简直无一是处了。于是,施先生笑而张老板怒。三十大洋马上送去,对他说:“你标点得实在太不成语,这三十元聊以酬过目之劳,以后则不敢请教了。”在这情形之下,张春桥饭碗即告破碎,而五本《金瓶梅(词话)》的标点生意也就被夺。

    自然,张先生会得光火起来的。他决不怪自己的错误,而以一种“前进的”姿态向张静庐老板和施蛰存先生开起火来。他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给上海杂志公司,大意是说,“标点古书,实系市侩行为,欺骗读者,贻害大众,尤非浅鲜,且该项珍本乃由施某编辑,更令人不齿,早知如此,我亦不愿加入矣……”云云。

    张老板一看此信,不禁哈哈大笑,却幽默地说道:“原来标点得不错,那么‘欺骗读者’和‘贻害大众’之罪或者还可以减少一些。如果像张春桥那样的乱标乱点,那才十足的‘欺骗读者’,‘贻害大众’了呢!”

    可是,张静庐的损失毕竟也不少,重新叫人标点过,已经煞费力量了(因为事先不察,已经付排部分),而等到《柳亭诗话》印出的时候,张老板又发现张春桥的乱标误点的遗迹还有不少未能全勘正,因此害他吃了《国闻周报》一刀;而且对于读者,毕竟也非常抱憾呢。(听说,现在这部《柳亭诗话》下集已由施蛰存重校付印,以免再蹈覆辙也)。

    当年,施蛰存把不学无术的张春桥“炒鱿鱼”,张春桥怀恨在心。“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一九五七年,张春桥终于趁“反右派运动”之际,化名“静流”,射出了复仇之箭!

    施蛰存被打成了“右派”,蒙受了屈辱,而张春桥则步步高升……

    不过,施蛰存先生笑道,他毕竟看到了张春桥这个当年的“洋场恶少”的可耻下场。施蛰存先生度过了劫难,笔耕不辍。一九八三年,他动了直肠癌手术,又过了一关。他的晚年,成了人生的黄金季节,在创作上获得了可喜的丰收。


如果您喜欢,请把《反右派始末》,方便以后阅读反右派始末张春桥报了施蛰存的旧仇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反右派始末张春桥报了施蛰存的旧仇并对反右派始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