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居住的小镇里,有家生意好得不得了的桂记馒头铺。馒头铺的老板姓桂,是位五六十岁的年长施主。桂老板常常喜欢和客人诉说桂记馒头铺的历史,他说自己的铺子可是家老字号,是由他的爷爷创立的,已经有七八十年历史了。
桂老板的话,戒嗔是相信的,因为这家铺子一眼望过去就和同条街上的其他铺子不太一样,古朴的招牌留下了不少岁月的痕迹,和其他铺子鲜艳晃眼的新招牌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戒嗔看来,桂记馒头铺的生意好,除了因为店里的馒头做得好吃以外,还和桂老板的经营能力有关。戒嗔记得有一次邻镇的吴施主来天明寺还愿,回去的路上顺便买了几个桂记的馒头,结果桂施主高兴得不得了,逢人便说这件事,只是他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吴施主来天明寺进香之事,而是重点向大家宣传吴施主因为喜欢他的馒头,特意跑了很远的路来买馒头。
据戒嗔所知,除了馒头以外,最让桂老板自豪的,便是他的儿子。桂老板的儿子年龄和戒嗔差不多,多年前戒嗔便听到同镇的施主们议论,他们说,小桂施主的成绩非常好,一定是上重点大学的材料。
戒嗔与戒傲师弟和小桂施主都不太熟悉,可能是因为小桂施主不似戒嗔和戒傲那般无所事事、时常闲逛,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用功读书了,所以遇到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小桂施主高中毕业后,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他考进了一所相当不错的大学,等大学毕业后,又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
那几年,桂老板在卖馒头之余的话题也变了。他时常感慨自己的馒头铺估计开不了几年了,一旦他退休了,便无人经营了,因为他的儿子以后一定不会继承父业,定然会去大城市发展。
虽然从表面看,因为“馒头文化”失传,桂老板应该无比惆怅,可事实上每次桂老板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心情都是不错的,总给人一种假装很郁闷,实则在炫耀的感觉。
又过了几年,小桂施主硕士毕业了,可是他居然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最后回到了家乡。知道内情的施主说,小桂施主的性格挺内向,读书是好材料,可是与人沟通就有问题了,去企业应聘,每到面试的时候便会出错。
小桂施主在家里待上几个月后,工作的事情也没有进展,可能他自己也觉得待在家里无聊,便去了桂记馒头铺帮忙。
看到小桂施主卖馒头的样子,戒嗔总觉得有些不习惯。开始的几个月,小桂施主总是一副有心事的样子,不爱和顾客交流,收钱和递馒头的样子都是酷酷的,表情一直都是淡淡的,唯一有些不同就是算账的速度很快,就像不需要思考一样,又从不出错。
那段时间桂老板的心情也不太好,他私下向人诉过苦。他说,中国的社会太爱讲关系,如果不是自己的家庭世代都在小镇上毫无背景,或许可以给儿子找个好工作。
不过庆幸的是,小桂施主的情绪调整得还是比较快的。过了几个月,小桂施主开始变得活跃了,看到人的时候也有了笑容,有时候还能说上几个笑话。而且戒嗔发现小桂施主是说冷笑话的高手,经常一本正经地就把人逗乐了。
戒嗔也就是那段时间和小桂施主熟悉了起来,其实戒嗔的心里也挺替小桂施主惋惜的。虽然大家常说只要是自力更生,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但是毕竟小桂施主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现在全放弃了,去做这种不太需要脑力劳动的工作,总觉得是大材小用了。
小桂施主卖了一年多的馒头,就在大家开始习惯他的存在的时候,他却忽然不见了。最初的日子,戒嗔也没有太在意,以为小桂施主可能外出旅游或者做其他事情去了,可是又过了好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小桂施主出现,戒嗔便忍不住向桂老板打听。桂老板笑着告诉戒嗔,原来小桂施主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现在已经去外地上班了。
戒嗔从心里为小桂施主高兴,但依然觉得完美的结局中有些遗憾,因为戒嗔觉得时间实在宝贵,以小桂施主的才华,白白浪费了一年多时间在完全不适合他的工作上确实可惜。
中秋的时候,戒嗔遇到了回家探亲的小桂施主。小桂站在馒头铺旁边,指着里面的柜台说,这里是他转变最大的地方,小桂施主的生活一直都很封闭,每天只知道读书和考试,从学校出来,到了社会上一下子就茫然了。在馒头铺里卖馒头是小桂施主第一次真正接触社会,他在这里学会了珍惜生活,也学会了和社会上的人交际,虽然这只是最单纯的交往,但一样是很好的开始。
听到小桂施主的话,戒嗔忽然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可能是错的,小桂施主并没有在馒头铺里虚度光阴,反而增加了人生阅历。
也许生活中从来没有哪段经历是真正无用的,不管在人生的高潮、低谷还是平静的小日子里,我们都会得到生活的恩赐。
我们时常会抱怨生活给我们的太少,那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它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