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恐慌与价值投资的契机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程超泽 本章:市场的恐慌与价值投资的契机

    对利好的漠视与对利空的过度反应,似乎成了2009~2010年中国股市的常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上市公司业绩增幅也领先全球,但股市市值却跌落得最惨,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向指标或“反向晴雨表”。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积极表现为何没有体现在股市运行上,市场又在担忧什么?我认为有五点。

    第一,中国股市的下跌,最先源于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出台10条举措,被房地产业内称为措施最严、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新国十条”。4月19日,A股出现了“黑色星期一”,短短一天内,沪指连续跌破3100点、3000点两大关口,下跌150点,跌幅高达4.79%,创下自2009年9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接二连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让地产股成为持续下跌的“重灾区”。有分析认为,这些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将是中长期的,与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有较大区别。更重要的是,现在多数投资者不清楚未来是否会有更严厉的政策出台,使得对地产股的短期恐慌进一步加剧。

    楼市的下跌也影响到银行股的走势,因为银行是地产的主要贷款方。流动性收紧已不再是新闻了,2010年初至2011年2月,收回流动性的预期不断增强。2010年5月2日央行宣布,从5月1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已经不下3次,收紧流动性贷款约3000亿~4000亿元。如此大力度的调控使得A股短期难以走出跌势。

    第二,股市下跌是市场投资者对源于2010年宏观经济发展放缓的一种担忧,尤其是对加息的担忧。鉴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通货膨胀率较高,中国推出密集加息政策,甚至货币政策的收紧还很可能贯穿2011年。至此,已经实行了多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让位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适度,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适度从紧,这成为众多投资者观察央行货币政策变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正是这些担忧,对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

    第三,中国股市从诞生至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观念还是企业本位,认为股市的主要功能是融资。中国股市过度扩容,使股市资金大量分流,大规模“内出血”、场内资金不足以及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分红的现象,致使中国股市成为经济“反向晴雨表”。

    第四,中国投资者投资心理素质较差。中国投资者投资产品类别较单一,局限于股票、基金、房地产,其他领域也有,但不够发达或成熟,参与者少,期限较短,短线投资较多,投资心态是急功近利的。另外,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除了高储蓄还有高投机,两极分化。从大部分基金的表现来看,基金公司的投机心态非常明显,总希望可以在暴涨暴跌的中国股市里捞一把,追涨杀跌也是中国基金目前的病态,比散户更具投机性。

    而这种现象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却很少见,在那里,很少有人直接炒股。国外投资者主要投资于全球基金、共同基金,投资范围广,成熟度高,参与者多,长期投资者居多,看重长期收益,是真正的投资。

    第五,中国股市的问题需要在中国经济上找原因。我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这么快过去,欧洲债务危机也一直处在不断的余震中。对未来全球经济的忧虑,一定会反映到中国股市上来。为了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全球各国猛药救市,这些措施导致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加息等调控政策先后出台。

    另外,中国经过连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处在阶段性高峰期,扩张性投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不言而喻。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困境,如我要在第二章中分析的那样。在审时度势后,中国经济步入了艰难而华丽的结构性转型阶段,而转型是有阵痛的,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最终出现前,反映经济状况的中国股市必然处于不断调整的阶段。

    尽管如此,我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向好最终必然反映到股市上,换句话说,决定股市走势的最终力量必定是宏观经济走势。

    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这将导致大量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市场;如果中国早于欧美等主要市场加息,也会导致国际热钱流入,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在未来推动股指上扬。

    其实,不光中国股市,欧美股市也很难说是经济的晴雨表。很多时候,股市走势都是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相背离的。当然,站在5年、10年以上的周期看,股市可以反映经济走势,但反映并不等于股市能预测经济走势。中国的股市由于很多特殊原因,对经济走势的反映程度较差,但从长期来看,终将反映经济走势。比如,2002年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上升期,中国股市在3年时间里却是大熊市,好像并没有反映经济走势。但是,如果把时间延长到2007年,中国股市出现了一波大牛市行情。

    2010年年底,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已达2000多家,和全球主要股市相比不可谓不多。总市值已位居全球前三位,这个规模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基本一致。由于中国的大部分大型企业已上市,因而上市公司的经营可以逐渐反映中国的经济状况,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会逐渐体现。

    就在中国股市因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而暴跌时,中国股市的价值回归与国际接轨日渐临近。经过几年的深度调整,沪深股市的估值水平已与成熟市场比较接近。上市公司2010年的年报体现了这一点,全年实现营业额15.27万亿元,相当于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5.66%,公司营业额同比增长37.35%,全年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35.25%,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75元。

    令人欣喜的是,这个业绩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从净利润总额来看,历史上业绩最好的一年是2007年,那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不到1万亿元。2009年打破了这个纪录,上市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1.085万亿元。2010年,上市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总额再超2009年,创历史新高。

    由于上市公司业绩创新高,使得沪深股市目前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预计2010年沪深上市公司全年净利润总额达1.6万亿元,12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33万亿元,以此推算沪深股市整体市盈率仅16.87倍,处于历史低位,与全球成熟市场基本一致,甚至还要低。市场人士统计得出的一组数据显示,1999~2008年这一为期10年的经济景气周期,A股市净率27倍,而截止2010年底的市净率17倍不到,相比历史估值,其偏离度为17%,存在明显超跌现象。

    中国股市正倚在小周期的熊牛转折的分界线上。大凡类似的过程,常会被市场人士逐渐认同,而不是一下就认同。随着对下一波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预期,资本市场上总有那么一批先知先觉的投资机构和个人率先入市,他们的投资行为又逐渐为大众投资者后知后觉,形成社会共识,从而影响股市。

    先知先觉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在2010年股市的漫漫调整期想了些什么?显然,他们的视野已越过当下,他们想得更远。由于全球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一致行动,这一始自2008年年底的刺激经济的巨大努力,终将在今后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产生助推效应,使世界经济从大萧条的黑暗中慢慢爬升出来,最终在不断的量变中对世界经济产生极其深远且巨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走势在世界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乃至全球逐渐明朗乐观起来,我们可以发现,从2010年股市低迷期开始,股市已暗流涌动,出现了一些微妙且积极的变化:在大盘指数不断下跌的熊市格局中,却不断有一些类股(医药、信息、科技、消费等)持续走红,它们走红的背后是各类投资主题从复苏到振兴再到景气,各路资金也从试探性入场到躁动,最后跑步进场的变化过程。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也出现了变化:两市新开账户不断增加,每周动辄有上十亿元资金流入股市,其中还不包括市场上可能正在被大盘的“牛市期待”重新启动的“睡眠账户”。在经历了长期熊市后,越来越多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在内的主流机构以及大部分散户,都开始对长线看好。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已不再像股市最坏时期那样大规模减仓,而是在不露声色地建仓、增仓或调仓。此外,包括保险资金、新发基金的增量资金也正在进入暗流涌动的股市。

    在对未来中国中长期经济走势普遍看好的预期下,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美元贬值的预期也形成广泛共识。于是,人民币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包括那些熊市时大规模撤退的国际游资又开始大规模集结,悄无声息地返回中国资本市场。纯粹从货币供应的角度看,最佳情况是人民币实际升值的幅度总是小于预期的幅度,而且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越长,因升值预期无法满足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就会越多,对于国内股价的上涨就越有利。

    保险资金、社保基金、汇金三大主力的进场成为市场可能反弹的风向标。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的超级主力之一,一贯以其先见之明为业内津津乐道。2010年5月,中国人寿开始申购基金和买入股票,而且疯狂地买入银行股,投入资金大约有200亿元。虽然,200亿元的规模与中国人寿上万亿元的资产总规模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但对于当前沪市每日800亿元左右的成交额来说,它的进场规模确实不容小觑。同时,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等保险公司也都有试探性买入。

    与此同时,监管层面也传递出一些信息,给保险公司带来了一些鼓励,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是,上调保险资金时股票和基金投资比例的限制。按照保监会此前的规定,对股票和基金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公司总资产的20%,现拟上调到25%;对股票与股票型基金投资余额调整为20%,合计考虑,不再单独针对股票及股票型基金设限;单一股票的投资比例上限为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不超过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10%和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1%的,需另外报批;投资锁定期超过3个月的余额,不超过可投资股票资产的30%。对此,有分析人士预计,理论上至少将有4000亿元的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投到股市。

    的确,随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激增,保险资金的投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10年保险业情况通报会上指出,目前“预计有超过1.5万亿元保险资金需重新配置”。那么,监管部门在如今股市低迷的情况下放松了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闸门,不仅有利于减缓保险资金的投资压力,也为有些“疲软”的股市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金融资本进行趋势投资相比,产业资本一直被外界看做价值投资的典范。回看2004年和2008年资本市场低迷之际,正是产业资本大举入市“抄底”,二级市场进入波澜壮阔的上涨期之时。而以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增持热潮”,尽管这种增持还是试探性的。

    2010年岁末至2011年初,大股东增持公告频频被披露。2011年1月26日,又有3家公司发布控股股东增持公告,包括时代出版、友阿股份及迪马股份。对于不断波动的市场而言,大股东的增持行为虽然不能改变股价指数的走向,但至少是对价值被低估的一种认可。

    据统计,2011年1月1~26日,两市共计有15家公司发布增持公告,发生增持行为25次,其中,健康元、御银股份、津劝业等多位控股股东都先后不同程度地增持或回购公司股票。津劝业两家股东买入2951.28万股,增持市值超过2亿元,居于两市增持之首。

    一边是大股东的频频增持,一边是市场的久久淡定。大股东增持是否能够成为一种趋势,现在似乎还很难讲,股价指数的稳定与推动力似乎就更难评估。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目前的增持现象虽然尚未成为一种趋势,但可以看到,公布增持公告的上市公司,股价已触底,而大股东的增持更能说明价值被低估的事实。

    我认为,在股价触底、价值被低估的中国股市,一场“碎步走向超级牛市”的大变局终将形成。


如果您喜欢,请把《即将到来的股市大突破》,方便以后阅读即将到来的股市大突破市场的恐慌与价值投资的契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即将到来的股市大突破市场的恐慌与价值投资的契机并对即将到来的股市大突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