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魏白 本章:第二节

    2.陈再道当红军时曾三过草地,过草地时还能见到青草,而在这个黄泛区内,什么青绿颜色都见不到

    羊山集战斗结束后,刘邓大军简单地休整一下,即于1947年8月7日从鲁西南地区挥师南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战略进军开始了。

    还在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后的第二天,刘邓就召集各纵队领导开会,研究南下的行动计划。那是在一间农村小学的教室里,土墙上,挂满了画着红蓝色箭头的军用地图。

    邓小平政委和平时一样,严肃而镇静,说起话来斩钉截铁。他指着墙上的地图说:

    “现在敌人的进攻重点是山东和陕北。在山东,敌人用了60个旅,45万人;在陕北,敌人用了15个旅,14万人。敌人使得‘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了山东和陕北,我们这里刚好是个‘把’。现在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去。”

    这当儿,刘伯承插上话来:“山东按住了敌人的脑袋,陕北按住了敌人的双腿,我们就要拦腰砍上去。”

    生动的比喻,使在座的各纵队领导都笑了。

    刘伯承接着说:“一年来,敌我力量对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要长驱直插到敌人窝里去。”

    他掏出手帕擦了擦那只发炎的眼睛,一面指着墙上的地图说道:

    “你们看,大别山这个地方,就像小孩子穿的‘兜肚’一样,是长江向南的突出部。我们跃进到大别山,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这样,北面的敌人就可以吸引一部分到我们这边来,山东、陕北战场的担子就会减轻一些。”

    邓小平又开口道:“我们的行动决不是冒险,而是一个勇敢的行动。毛主席指出,我们到大别山可能有三个前途。”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锐利的目光扫视众人,道:

    “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了回来;

    “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

    “一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

    “我们要争取第三个前途,克服一切困难,为在那里站住脚跟而斗争。”

    散会后,各纵队的领导骑着马,默默地从田间小道上走过。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话,还在他们耳边回响着。这些老战士,大多数是原红4方面军的人,家乡就在大别山区。革命出来十多年了,几乎无一人回过自己的家。而现在,他们所思念和渴望的不是久别的故土和亲人,而是怎样带领自己的战士,去执行这个千里跃进的战略任务,把锋利的钢刀插进敌人的心脏。

    千军万马,像无数离弦的箭,向敌人的心脏地区直射而去。在中原无边的原野上,刘邓大军初期没有遇到蒋介石的一支正规军,那些民团等地方反动武装,在我军南征洪流的重压下,早给冲得不见踪影了。

    刘邓大军的突然行动,却给蒋介造成一个错觉,他认为他的大军压境,刘邓部队既不能北渡黄河,又不敢和他决战,蒋介石得出的结论是:共军溃不成军,向南逃窜。

    根据这个结论,蒋介石的行动计划就是一个字:“追”!

    蒋介石起初没有采取前堵后追的办法,他过于自信了,在他看来,刘邓部队向南逃窜的道路上险阻重重,前有黄泛区、沙河、洪河、汝河、淮河等六七条大小河流,不用说去打刘邓部队,仅这些天然障碍也能把部队拖垮。

    确实,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闲难足十分严重的。后面的敌人追得很紧,有些地方是敌人的前卫与我军的后卫紧连,有些地方两军只隔几十里,天上不时有敌机轰炸,部队只能在夜间急行军。8月的天气闷热,常下大雨,淋得浑身湿透。到了宿营地,一面做饭吃,一面要挖防空壕,找渡河器材,做群众工作,忙得不可开交。

    在这种情况下,刘邓南进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要求部队坚持走,而且要快走。刘伯承对下级干部说:

    “慈不掌兵,部分人的饥渴和疲劳,换取大多数人的温暖和安全。此时此地的困难和危险,换取全国解放区的胜利。我们要学会算大账,不要抓小辫子。”

    过了陇海铁路,部队很怏来到了黄泛区跟前。

    黄泛区,就是被黄河水淹过的地方。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日军前进,在郑州花园口掘开了黄河,使黄河水泛滥,夺淮河而人海。日寇投降后,黄河水回到故道,但是,泛水区里仍是一片积水,难以行进。

    在8月的酷热中,刘邓大军开始跋涉了。

    陈再道率领的2纵为中路的左路军。8月15日傍晚,2纵从鹿邑以西地区出发之前,各单位曾派人到黄泛区探路、设标。有的是在当地人民和游击队的帮助下,选择前进道路的。部队出动时,又是阴雨连绵,开始陈再道和纵队领导坐着中吉普车走了一段路,可是越走越慢,车轮越陷越深,最后不得不下车乘马而行。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里走着,慢慢腾腾,实在急人。陈再道干脆下马涉水前进,谁知越走水越深,把膝盖都漫了。最后走不动了,又重新骑在马上。

    天亮后,到达郸城县以北的郭集地区。走了一夜,行程才40华里。其中约30多里是黄泛区的积水区。天亮后,回头北望,一片汪洋,见到的村庄不见人烟,未倒塌的房屋,只能看到屋顶。真是惨不忍睹。陈再道当红军时曾三过草地,过草地时还能见到青草,而在这个黄泛区内,什么青绿颜色都见不到。

    太阳出来了,是个难遇的好晴天。掉队的战士仍在吃力地向南走着。炮兵、辎重还未走出黄泛区,大部队只好等他们到达后再继续前进。炮兵过黄泛区十分艰难:开始拉着几门大炮在泥泞里前进,越走陷得越深;牲口把皮套都拉断了,特别是那些大的野炮更是拉不出来;如果敌人飞机来了,发现目标,炮兵营就会遭到轰炸。

    情况紧急,不容犹豫,陈再道下令将大炮炸毁。

    这些野炮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日军手里缴获的,跟随我军作战后发挥了很大作用,一直被视为珍宝。当听到一阵阵爆炸声时,许多官兵的心都要碎了,他们伤心地痛哭起来。

    有个炮兵连长实在不忍心炸掉伴随自己数年的一门炮,就取下了炮栓,在炮身上刻下记号,将炮埋在泥土里。他心想,只要我还活着,今后一定要来取它。

    事也凑巧,在两年以后,这位炮兵连长终于又找回这门炮,安上了他保存两年的炮栓,参加新的战斗了。

    刘伯承、邓小平也和战士们一样,手拄着棍子,脚踩齐膝深的污泥,走一脚拔一脚泥。在刘邓首长的带头作用下,整个野战军以最快的速度,在两日内全部通过了黄泛区。

    过了黄泛区,前面是沙河。这时,许多人认为敌人已被甩到后头去了,可以歇一歇了。而刘伯承却命令部队继续前进,限两小时内架好浮桥过河。

    有些战士有点牢骚,刘伯承道:

    “背水作战,兵家所忌。迅速过河。”

    我军部分战士还在发牢骚时,蒋介石却梦中惊醒了,意识到自己的如意算盘落空,上了神机妙算的刘伯承的当。刘伯承目标是直插大别山,要捅国民党政府的老巢了!蒋介石越发觉出形势不妙。

    他气恼地质问陆军总司令顾祝同:

    “为什么追不上一支疲惫之师?”

    顾祝同只好回答:“道路不畅,车炮辎重难行。”

    蒋介石火了:“刘伯承能走,你们为什么不能走?赶紧给我追!追不上刘伯承,别再给我写战报!”随即他恶狠狠地说:“就算你刘伯承走出黄泛区,也决通不过拦在面前的几条大河!”

    蒋介石这时调整大军围堵已为时过晚,只好急令尾追刘邓的蒋军死盯住不放,另急调整编85师赶至汝河南岸阻击。

    整编85师师长名叫吴绍周,他不敢怠慢,亲率先头旅赶到了汝河南岸。沿河展开了部队,等北面的追兵一到,就合击刘邓于汝河水中。

    当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时,河对岸尘土飞扬,看不清尽头的蒋军步兵、炮兵、汽车正在从远处开来。

    汝河虽不宽,却是水流湍急,岸边的淤泥深可没顶。徒涉是不可能的。河面上又没有一座桥,船也寻不见。

    如果不尽快过河,一旦对岸的敌人立稳脚跟,再要渡河则更加艰难了。

    紧急关头,我工兵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汝河上架起一座浮桥。

    入夜,只见南岸火光冲天,蒋军占领了大、小雷岗左右两侧的全部村庄,并村村点火,砍倒树木,扫清射界。看得出蒋军决心要把向南去的所有通路卡死。

    敌人的炮弹不时在浮桥边爆炸,浮桥已经几次破坏,又几次修复。

    就在形势最紧张的时刻,刘伯承、邓小平来到汝河最前线。跟随刘邓一同来的,还有野司参谋长李达等人。

    在一间小土屋里,李达指着地图向众人介绍敌情:“我军南下跃进后,敌人即以重兵向我各部队追击。现在咬得我们最紧的是中路的罗广文兵团3个整编师,距我们只有25公里,明天早上八点左右他们就能赶到。在我们正面是敌85师和64旅,他们企图在汝河堵住我们去路,等其他部队到达后,与我决战,在汝河和洪河之间吃掉我们。”

    随着李达的介绍,众人的目光在地图上移动,地图上的箭头清晰地表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正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

    历来言简意赅的邓小平接着说道:

    “现在除了坚决打过去以外,没有别的出路,今天过不去汝河,明天跟在后面的敌人就赶到了。”

    正说着,一个参谋进来报告:后面的敌人已经和我军后卫部队接火了。

    邓小平大声说道:“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打过去!”

    刘伯承这时说话了:“常言道:‘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天是两军相逢勇者胜!从现在起,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有多少,我们都要以进攻的手段对付进攻的敌人,从这里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

    一席话,说得众人热血沸腾,“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军事天才充满智慧的警句,许多年以后仍在当年勇士们的耳边回响。

    强行突破开始了。

    前卫旅的两个突击团,分别以四路纵队,端着雪亮的刺刀,冲过浮桥,朝着南岸杀去。

    泥楼、大杨庄、王庄、车恒庄……一个一个村庄打下来了。

    打下一个村庄,再扑向一个村庄。全体官兵们心中只有“前进”二字,一个个像下山猛虎一般向敌人冲去。

    刘伯承一直守在电话机旁,倾听着前方一个接一个的捷报。当天亮时,前卫旅终于从国民党军整编85师的防线上捅开一个口子,在敌人的胸腔上撕开一条宽达6公里的通道。

    紧随前卫旅之后,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和直属队、中原局机关、以及王近山的6纵、陈再道的2纵等部队整齐有序地朝前奔去。子弹和炮弹在他们身周围乱飞乱窜,没有人退缩,大军汹涌,直奔南方。

    汝河,被抛到了身后。

    过了汝河,前面已无敌军阻挡,刘邓大军很快来到了淮河边。

    淮河是华东地区介于黄河和长江之间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历来也是兵家作战中的一道天然障碍。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时分,河深水急。

    在刘邓大军的后面,因汝河防御失利的国民党军85师急火火地追来,企图弥补过失挽回败局。

    如果两天内不能渡过淮河,我军又将背水作战。

    无桥,无船,河面又宽,刘邓大军十几万人怎么过河?

    刘邓连夜在河边召开紧急会议。

    邓小平说:“伯承先行指挥渡河;际春同志一同过去掌握部队;我和李达在后面指挥部队阻击。”

    刘伯承道:“政委说了就是决定,立即行动。”

    刘伯承到了河边,晨曦中的淮河显得难以驾驭。

    有人向刘伯承报告说:一天前息县的保安团被我军穷追猛打,跳进河里的500名土匪全郁被淹死了。

    刘伯承点了点头,没再问。上了一只竹排,手执一支竹竿,全神贯注地探测水深。

    突然,他睁大眼睛:只见岸边有一匹正在饮水的马,忽然挣脱缰绳往水里跳。马夫死命拽住马尾巴,想把马拉回岸边。但那马劲大,竟将马夫拖人水中……

    令人惊奇的是,马夫被拖到河中心竟未淹没,与马一同平安地上了南岸!

    刘伯承目睹了这一切,他大声叫起来:“快!告诉李达参谋长,不必架桥了!可以徒涉!”

    8月27日,刘邓大军顺顺利利全部渡过淮河。

    我军刚一过完河,国民党军第85师赶到了淮河边。

    师长吴绍周想:你刘伯承能过河,我也同样能过。于是立即下令全师涉水过河。

    不料想先头人马一下水,立刻葬身鱼腹。工兵这才匆匆测量水位,只见那水位线节节上升……

    吴绍周仰天长叹一声:“天助刘伯承也!”

    在当地的老百姓中,曾有这样的传说:刘邓大军过淮河时,那天忽然下了大雪,淮河水转眼间就结冰了,刘邓大军过了河,那冰就化了!

    这令人想起了陈赓兵团强渡黄河时,黄河岸边的老百姓也有相似的传说。

    天助人助,这就是人民军队当年胜利的一个因素。


如果您喜欢,请把《二野十大虎将传奇》,方便以后阅读二野十大虎将传奇第二节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二野十大虎将传奇第二节并对二野十大虎将传奇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