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化及不是没有想好好干,只不过他刚一开始就不让人待见。他一路上派人劝降各路人马,满心想着要把宇文军做大做强,不料别人没投奔他,他自己的实力却越来越弱了。
如果你有口才,跟着宇文化及混将是一项危险系数非常高的工作。他可能哪天想起来沿路某县有一队农民起义军,让你一个人跑去劝降。一般别人对宇文化及的态度都是,杀掉使者,以示不跟这类人有任何牵扯。这不,在魏县称帝之后,他相中了身处河北地带的幽州总管罗艺。
在演艺、小说中,史上最牛杀人者不是红缎带,也不是掏心手杰克,而是隋唐时代的燕云十八骑。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过这支队伍的作风:
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
有人问我,哥,这些话是真的么?
答:编的。
小说之美,在于让人信得无怨无悔。所以,请诸位爱好者莫因我说句实话而有杀人的冲动。罗艺没有个叫罗成的儿子,也没有如此恐怖的队伍。所以,燕云十八骑,仅仅是个传说而已。
不过,罗艺号令严整,用兵打仗很有一套倒是真的。
罗艺是难得的将才,但性格任气纵暴,为人高傲。所以说,此次宇文化及派人劝罗艺投降,就注定了劝降者的悲惨结局。使者颠颠儿来到了罗艺面前,看着罗艺毫无表情的脸。片刻之后,罗艺先是表了表态,然后说了一通忠于隋朝的话,最后,他豪气干云地对使者说:“我,隋臣也!”
这还不够果决,为了表示自己的确很忠诚,他将使者果断处斩。
事后,罗艺披麻戴孝地为杨广发丧,海哭三天,众皆以为忠义。其实,对于罗艺来说,究竟忠不忠义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找对主家。这年头出门在外,谁都不容易,找个好主家,更不容易。坦白说,选东家是关系到性命的一件大事。经过慎重选择,罗艺选定了李渊,因为李渊打的旗号也是扶持隋帝,后来隋帝退位让贤,那是他自己的事儿。
既然选定李渊,那么,其他反王的邀请就要一律不接了。宇文化及这边儿根本不足多虑,值得考虑的是窦建德。因为求贤心切,窦建德先后给罗艺写了很多劝降信,都石沉大海了。又因为要扩充地盘,总不能放着幽州(河北北部及辽宁)不要吧?在屡次邀请不来的情况下,窦建德向罗艺发动了攻击。
在双方的实力对比上,还要补充两句。别看罗艺治军严整,但幽州城在经历东征之后,已是一片哀鸿。在李渊称帝那会儿,他的兵实在是拿不出台面。几万人的军队中,除了老、弱、病、残、孕(这个貌似没有),就是整天油嘴滑舌的小卒。不过,罗艺到底是个强人。在他的精心挑选下,终于从每百十来号人中选出了一两个精锐,抽出他们作为重点培训目标。
在罗艺的培养下,这一百多个精骑完成了修炼,成了幽州最铁血的部队。
当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压境的时候,罗艺的帐下,真正能陷阵冲锋的,只有这一百多人。窦建德大军来袭,以十万对一百,三年级的算术题。罗艺虽然对自己亲自训练的精锐很有信心,但是,一比一千的比例还是让他有些心惊肉跳。此时,一名手下提出了一个建议。这名手下是精锐部队的高参,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将领,他是隋朝猛将薛世雄的儿子薛万均。
在罗艺愁眉不展之时,薛万均前来献计。
“大人,敌众我寡,不可硬拼。”
“你有什么办法?”
“我军眼前有条大河,窦建德如要交战,必须要先设法渡过,我军从水道拦截,必能破敌。”
“这方法我不是没想过,可窦建德未必肯过河。”
“使上万羸弱之兵陈列在河岸引诱他,他一定会来。”
罗艺恍然大悟,他只想着精锐能用,却早就把那帮老弱病残给忘了。一番击节叫好之后,罗艺令大军摆好Pose在河岸列阵,而自己却带着精锐部队偷偷藏了起来。对岸的窦建德并没有苻坚投鞭断流的狂傲,也没有楚霸王遗恨乌江的情调,他现在最头疼的,是大河就在前方,而军队却连条船都没有。
好不容易弄来数条小船,军队也只能像挤牙膏一样稀稀溜溜地渡河。眼见着渡河渡到一半,忽然从大河周围冒出来几股敌兵。他们乘着快舟先将窦建德的军队截断,三下五除二就将先头消灭了。
后头还来不及掉头走的都被罗艺的精兵拦在水中央斩杀,见情况不妙,窦建德连忙回撤。窦建德生气了,他要找回来。整顿完军队,他就接连率兵对幽州的其他几个县进行了轰击。轰击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窦建德那十万军队竟被罗艺派出去的兵马轻松阻拦,硬生生给憋了回去。
窦建德再也不能在幽州跟罗艺死耗下去,他回到了乐寿。
局势到了这一步,罗艺肯定不会归降窦建德,宇文化及更不可能,只有李渊。这几场仗打完之后,武德二年正月,一件让宇文化及发飙的事情发生了。相信这种事情发生在谁头上,都应该是一场很有深度的打击。用二字评论法对宇文化及进行评论,那就是:丢人!
身在魏县的大许国皇帝宇文化及劝降(应该说是求降)不成,也不敢拿罗艺怎么样,蹲在魏县就没了动静。后来觉得必须要拿下魏州总管元宝藏才算安稳,于是改打元宝藏。打了四十多天,魏州还是魏州,不姓宇文,也不姓许。
宇文化及的大部队跟魏州打得热火朝天,死活打不下来,这时,李渊派来一人劝降,元宝藏很痛快地就答应了。意思就是说,宇文化及要死要活地努力了四十多天,到最后还不如李渊的一句话管用。宇文化及只知道气恼,却不知除了李渊个人有魅力之外,负责劝降的人也是颇具魅力之人。
他的名字,叫做魏征。
宇文化及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感觉,一腔怒火不知向何处发泄。此时,发泄口来了。就在魏州投降给李渊的第二天,李渊就派军队前来搭救。当想跟李渊大干一仗的宇文化及听说来者名字时,他的脾气一下就泄到了谷底。李神通,李渊堂弟,资深猛将,战功卓著。
打不过,那就跑吧。
支应了几下之后,宇文化及带领大军逃窜至山东聊城,在这个过程中,许军被李神通追着屁股斩杀了两千多人。宇文化及进入聊城,一屁股赖在这里不走了,他做好防御,与唐军分军对垒。一生酷爱财宝的宇文化及此时也知道,光有钱,没命花是没用的。他准备拿出一笔数额可观的宝贝,争取一下山东本地区的起义军入伙。
许国皇帝下诏说,谁入伙就先发一半财宝,入伙之后还有高工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尚处在隋末年代的山东各路人马中,还真有一位反王入伙了。他叫王薄,山东邹平人。王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隋末农民大起义就是经过他的煽风点火才爆发的。此人自称精通《周易》,洞察世界一切规模定理,了解所有人生爱恨情仇,自云“知世郎”,意思就是啥都知道。
杨广时代,他号召大家不要响应杨广东征,聚众长白山(山东章丘)抵抗官军,并作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诗云: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虽然说王薄算个豪杰,但我认为他并不是知世郎,他不是知世,而是投机。王薄有反抗暴政的胆气,但没有看穿时势的眼光。他响应宇文化及,带领农民军走进聊城,完全是相中宇文化及的钱。这不,待他进城之后,接着就后悔了。他后悔当初只顾着看宇文化及人马不少,钱也多,忘了看看聊城到底还有没有粮食。是的,要什么有什么,就是没饭吃而已。
更加可气的是,他也忘了全天下的人都想弄死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我刚刚买了套庄园,有多大说出来能吓死你——我开车足足绕了两个小时!
李神通:嗯,我以前也有那么一辆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