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学而优则仕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晨未 本章:第1节 学而优则仕

    面壁十年即为修身内经,典出佛祖释迦牟尼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穴居山洞,餐风饮露,面壁十年,得悟禅宗,开坛讲法,普度芸芸众生。可见,修身不是朝夕之事,需持之以恒。一面做官一面修身。修身在平时,常记与心,才有一时之感悟。虽然取名是quot;面壁十年quot;,只是警戒,目的却是他日quot;图破壁quot;。

    ●学而优则仕

    孔子说:quot;学也,禄在其中矣。quot;孔子的高足子夏还说:quot;学而优则仕。quot;对这句话,宋真宗赵恒写过一首《劝读诗》,进一步形象地予以阐释:quot;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quot;古代官场上有不少这样的幸运儿,正是quot;学quot;让官场成了读书人的康庄大道。

    有学问方可为官,这是很多小人物能走上官场的必修课。古人读书做学问多是为了做官,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quot;囊荧映雪quot;、quot;凿壁借光quot;、quot;头悬梁锥刺股quot;,都是为了quot;一朝成名天下闻quot;。官与荣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官以及官级大小,就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就价值的主要标志。官做得越大,他的学问越大,成就越大,人们相信他的人生价值就会越高,然后是顶礼膜拜。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被对手称为quot;村夫quot;。事实上,诸葛亮当上丞相之前的确是一个山野村夫。诸葛亮的老家在徐州附近,属于陶谦的管辖地。后来曹操大军杀来,攻破城池。为了报杀父之仇,曹操进入徐州之后见人就杀,数十万人的尸体被投入泗水,血流成河,水为之阻,只有极少数人幸免于难。

    不久,父母先后离世而去,诸葛亮兄妹在战乱中家破人亡,那年诸葛亮才12岁。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幼年父母双亡,也许就是这样的经历让他身上没有年轻人的轻狂。

    此后,诸葛亮和姐姐、弟弟不得不跟随叔父诸葛玄流离失所,奔走他乡。他们千里迢迢,从徐州来到荆州的治所襄阳,投奔荆州牧刘表。一路行来,兵荒马乱,辛苦异常,然而到了襄阳,刚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叔父又去世了。这样,诸葛亮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作为依靠的亲人。诸葛亮的青少年时代多灾多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接连失去亲人的打击和寄人篱下的屈辱,这些对他来说,不堪回首而又十分宝贵。历经磨难,使诸葛亮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使他学到了许多别人难以学到的东西。

    后来,诸葛亮躬耕于隆中,与其说是隐居,倒不如说是他在为自己走上官场作准备。对于一个贫穷的人来说,步入官场的终南捷径就是苦读。诸葛亮要找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避开尘世的干扰,避开城市的喧嚣,避开不必要的应酬,quot;不求闻达于诸侯quot;,潜心钻研学问,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积蓄知识和本领。而隆中quot;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quot;,诸葛亮在此躬耕苦读,再合适不过了。正是这段困苦而淡泊宁静的生活,培养了他志存高远的理想,这从他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中可以看出。他在《诫外甥书》中说:quot;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quot;他在《诫子书》中也说:quot;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quot;将诸葛亮的这些话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既要志向远大又要耐得住寂寞。

    正是这样的苦读修行,刘备才会三顾茅庐,请他共谋天下大权。

    小人物想要当官,书是一定要读的。不读书的人,在官场上也是有的,这一般是家势雄厚的富家子弟,用钱买来一官半职。这样买来的官,纨绔子弟也当不了多久,没有学识,官职照样不保。

    清朝买卖官职最多,有些捐官者竟然连孔子都不知道。乾隆时期,有个两淮盐运使,掌管地方盐务行政。这是用钱捐来的官。有一次祭孔,盐运使感到很奇怪,就问旁人拜祭的这个孔子是谁?他身边的小书吏说是孔夫子。盐运使不明白就去问一个老塾师,塾师告诉盐运使:quot;孔子是圣人。quot;盐运使还是不解,又去问和他一同做官的人:quot;孔子是个什么官?quot;官友说:quot;居鲁国司寇,摄行相事。quot;这样一来,盐运使就更加不懂了。官友便解释道:quot;相当于今天的刑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quot;盐运使听后似恍然大悟,马上召来书吏、塾师训斥道:quot;什么夫子,什么圣人,连孔中堂你们都不知道!quot;书吏、塾师当着面不敢取笑这个无知的盐运使,但是觉得给这样一个愚蠢的人做下属实在委屈。最后,有的人要么离开他,要么就等上面的官来视察,故意让这个盐运使出丑。结果没有多久,这个盐运使就以不称职而落官。

    有学问方可为官,为官更需要学问。在官场上混,肚子里没quot;货quot;肯定会被人嘲笑,让人瞧不起,这样的后果自然是最后落得个无法胜任,官位不保。

    古代的官场其实是个很考验个人学识的地方,如果一个人的学识不深,就应该谦虚、谨慎。明万历初年,在科举考试的时候,有一书生作quot;怨慕声quot;这个题目。怨慕即是思慕的意思,这句话出自《孟子·万章上》,其中孟子说舜思慕父母。因此,书生在做文章的时候,加入了quot;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quot;一句。结果,主考官百思不得其解,将其打入四等,评为quot;不通quot;。书生觉得很冤枉,便找到主考官分辩道:quot;文章此句出在《礼记·檀弓》。quot;可是主考官不但没有知错就改,却很生气,骂书生道:quot;只有你读过《檀弓》!quot;反而给书生改成五等。书生也动了怒,一下子就把主考官告到上面去了。这个官职被官场的好几个人等着,平时就瞄着这个官位,正好机会来了,于是官场上的落井下石者随之就来了。这个主考官自然是被同行挤掉了。

    与上述故事相反的是明朝人徐存斋,他做得就不错。徐存斋以翰林的身份到江浙一带督察学政,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年纪未满三十岁。有一个应考的人在文章中引用quot;颜苦孔之卓quot;(颜渊学习孔子,苦于孔子的学行过于卓越)的句子。徐存斋评为:quot;杜撰quot;,给他评了个四等。

    这个书生受到徐存斋的批评,很是不服气,拿着文章找他说:quot;大宗师(即今典试委员)的指教实在很好。但-苦孔之卓-并非杜撰,是有出处的,出自扬子(扬雄)《法言》。quot;


如果您喜欢,请把《官规则》,方便以后阅读官规则第1节 学而优则仕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官规则第1节 学而优则仕并对官规则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