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问道:“为何有此念头?”
他作了一个长揖到地,再起身时,脸上神色变得坚毅无比,孟轲来到桌前,将案上一张写满“道”字的绢帛一把扯碎,朗声道:“终有一日,我孟轲之道天下闻名!”
孟轲此时堪称飞黄腾达,与之前那落拓书生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在欺心国都城之中,国王钦赐偌大一座豪宅,仆人数以千计,又有门生无数,遍布国土之内。每每出行,必前呼后拥,排场不下于帝王。
悟空道:“时急时缓,却非大贤所为。”
孟轲身子一震,悟空这几句话正中他的要害,他沉思一阵,不由得脸颊赧红,心中羞愧之意难以自抑。“心中义理若常变,到头终究一场空。”自己若就此放弃自己的“仁”道,转而修仙,他日再遇到比修仙还强的道法,还改不改?母亲自幼时便教导自己,做事要从一而终,自己只见了修仙的好,却连最简单的至理都抛之脑后了,如何不羞?
悟空哈哈大笑,自己在那小镇中听了孟轲名字,已是先入为主,自认为这便是亚圣孟子了,却忘了就算是圣人也是自孩童长起,自己却忽略了这点。
“既闻道,许你离界!”“闻道”便是离界的条件吗?若如此,我的道,在哪里?
孟轲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白衣书生而起。心中感慨万千:我举数十年之功,日日传道讲学,功不及一镇;然不过半年,竟位及如此。而今欺心国内百姓手中捧的,眼里看的,心中记的,尽是我孟轲手著,不必许多时日,这欺心国便将更名大仁国了。然平心而论,这并非我之功,乃是那书生仙力使然。如此说来,岂不是书生之道力不逮,唯有神仙最不凡?既然如此,我等求学问道又有何用?莫如一同修仙,自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了。
悟空万万想不到,他一番手脚,竟使孟轲产生了修仙的念头。他来到欺心国都城,只稍一打听,便知孟轲所在。
于是悟空做了一篇谶文,吟道:
孟轲施礼:“上仙,可盼了你许多日子了。”
这颗蟠桃扰了修炼的心思,他便索性起身,去往欺心国寻孟轲。
孟轲走了?离了此界?
悟空笑道:“你在此界已住了数十年,为何又急在一时?”
孟轲道:“书生问道,与仙家相比直有云泥之别,悲莫大矣。”
蟠桃啊蟠桃,凡修仙之人,哪个不盼着得到你,到了手中却不吃的,除我老孙之外怕是少见。悟空将蟠桃收了起来,再不去想。
孟轲也不隐瞒,于是将自己近日所想与悟空直言了。
悟空这等修为居然半点儿征兆也看不出来,孟轲便已不见了。
这颗蟠桃,扁扁圆圆,半红半绿,上生紫纹,悟空接了过来,不必细闻,也觉异香扑鼻。悟空不明所以,如何这虚空之中竟会落下蟠桃?
孟轲道:“一成不变时,只混沌度日了,一旦事兴,便急了。”
道家传下玄妙文,佛家颂经入相空。
儒者仁义礼志信,万道同源并无宗。
心中义理若常变,到头终究一场空。
孟轲此刻正于书房中发呆,忽地眼前一花,见那白衣书生现于眼前,他惊喜万分,心中正有一个大大的问题,要这书生解惑。
据称,这紫纹的蟠桃乃是最好的一种,吃下一颗可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这话多半是吹嘘,想那人参果树乃是开天辟地的灵根,也不敢如此说,蟠桃树能批量种植,功效多半比不上人参果。但即便如此,也算天地异宝了。
孟轲这句话说完之后,天空中一个声音忽然道:“既闻道,许你离界!”声音乍落,孟轲整个人倏地自虚无中消失不见。
太上老君,何故赠我蟠桃?
此刻他已明白,此时的孟轲,虽亦能著书立说,却还不是那个已成大家的孟子。他问道之心不甚坚固,与自己在大恶国遇到的那几个善人相比,已大大不如了。心中之理随外物而变,早落了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