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这个问题成为困扰和朿缚人们思想、影响和阻滞改革开放进程的最大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框架内,计划经济就等于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就等于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水火不相容的。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休制就是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建立和运行的。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实践证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从而拉大了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等方而的差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找到突破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打破了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休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中国的9亿农民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就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几年上一个新台阶……这一切辉煌成就的取得原因何在?思想解放的作用、正确路线的指导,以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是不可否认的;但归根结底,体制上的不断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最为基础性的内在动因。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十几年间,随着改革开放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这一曾经朿缚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僵化观念己经无法令人心悦诚服了。在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中,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的思想朿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最终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也是人们的认识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把“市场经济”这个向被认为是资本主义专利的名词写进了自己的正式文件,这是又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绘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