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百氏品牌的命名人不是何伯权,而是另一个叫方实的广州人。方实当年与怀汉新一起创办太阳神,是在第一线来回冲杀的首席大将,待到企业平地崛起,方等一班元老却被怀“杯酒释去了兵权”。方实拉了一班老部下出走太阳神,与广州锅炉厂、从化县神岗镇联合成立了一家实业公司,生产保健品口服液和瓶装饮用水。
据说方实为了创建一个全新品牌,闭门三日翻烂一本新华大辞典,在灵光一闪间,冒出了“乐百氏”三个字。
也就在这时,方实遇到了正处在创业起跑线上的中山小榄镇青年何伯权。何伯权对乐百氏这个品牌一见钟情,决定将自己新上市的乳酸奶以此为名,方实育“子”艰辛乐得托养,于是,一个全新的“中山乐百氏保健制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方实以品牌、市场经验及20万元现金入股,拥有这家公司1/3的股权。自此,世间有了两个乐百氏:广州乐百氏、中山乐百氏。
仅一年多后,方实自己的广州乐百氏起色不大,而何伯权的中山乐百氏却凭一瓶乳酸奶一夜走红。1991年,方实同意以380万元将所占的中山乐百氏1/3股权出让给何伯权,却在品牌所有权上一步不让,只答应让何伯权租用乐百氏在奶类制品领域的10年使用权。
原本希望“借牌出海”的何伯权在初战告捷之后却发现,品牌权的他落已经成为他扩张自己事业的一个巨大缺憾和隐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他赶赴北京大学征集企业名称,并被女大学生袁莹所起的“今日”一名打动,毅然将公司名称更变为“今日集团”。他希望尽快降低对“乐百氏”的品牌依赖。1994年,何伯权斥资1000万元买下马俊仁的神秘配方,强力推出“生命核能”,而在这一过程中,何伯权全力突出“今日”企业和品牌形象。日后,“生命核能”因种种原因中途夭折,何伯权在总结得失时仍认为,“产品推广未必成功,但今日集团却从此为天下知,也算值得”。
然而,企业名称与产品品牌的不同仍然让何伯权左右为难,他始终下不了决心将乐百氏奶更名为“今日奶”。他曾推出过“反斗星”品牌,但因带有浓厚的粤港文化色彩而不被内地其他地区的消费者理解和接受,最后仅退缩在粤港澳一带销售。
而在这一过程中,广州乐百氏则全力推广它的乐百氏矿泉水,方实的营销策略很简单:从不做广告,中山乐百氏的乳酸奶打到哪里,广州乐百氏的矿泉水就跟到哪里,贴身而进,水涨船高,除了若干经销商,几乎没有消费者知道他们买回去的乐百氏乳酸奶和矿泉水竟出自两家几乎没有关联的企业。还有一项让何伯权难以忍受的事是,广州乐百氏竟也在偷偷生产乐百氏乳酸奶。林林总总都让何伯权头痛不已。
1996年,事态突然发展到难以调和的地步。一方面,何伯权出于跟娃哈哈竞争的需要下决心进入纯净水市场,以致在产品形态上与方实发生直接的冲突;另一方面,广州乐百氏由于市场管理不力,频频发生违规行为和市场纠纷。而最为致命的事件是,这年夏天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大量假冒乐百氏之名的矿泉水肆虐洪区,一些正在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喝了这些水后大闹肚子。一时间舆论哗然,乐百氏的名声一落千丈,可是实力弱小的中山乐百氏根本无力应付这种突发局面。矿泉水的丑闻自然极大地影响到了乳酸奶的形象,“生父的黑锅养父背”,何伯权奔走各地“救火”,营销总经理杨杰强更是一个月里掉了5公斤肉。
这一恶性事件使何伯权痛下决心跟广州乐百氏摊牌:开价1500万元收购乐百氏品牌。到了这一时刻,焦头烂额的方实前后遇敌已无路可退。1997年3月,在广州珠江边的一座宾馆,双方正式签署文件。据现场记者观察到,一代营销枭雄方实签完字后泪流满面,一人无言快步外出,将刚签过字的钢笔扔进滔滔珠江。自此,今日集团更名为乐百氏集团,何伯权如愿以偿。
十年图谋,一朝猎取,使何伯权的“乐百氏”情结十分深重。1998年起,他开始与跨国公司秘密洽谈合资事宜,其首选合作对象为瑞士雀巢公司。雀巢与达能同为欧洲食品巨子,如果当时它对乐百氏的入资得以实现,今日中国饮料食品业的现状可能就是另一番天地了。但是,就是在品牌的归属权上,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雀巢要求100%买断乐百氏品牌,其余一切均好谈。而何伯权的立场则是,除了乐百氏品牌,一切均好谈。而今视之,雀巢在品牌归属上的执著是颇值得商榷的。一个很有意味的话题是,直到今天跨国公司仍缺乏一套客观评估中国企业市场价值的方法体系,它们仍然不知道如何同中国本土企业家进行平等而客观的对话,这在未来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这样的胶着,给了原本不可能入局的达能以可乘之机,达能绕开品牌、财务等敏感地带,一举夺得乐百氏集团的控股权。何伯权在合资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解释说,“雀巢不灵活,所以我们选择了达能。”
喜欢灵活的何伯权选择了灵活的达能,然而,后来的事态演进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2001年底,何伯权等“四龙一凤”集体退出乐百氏公司,据称何伯权一次性套取的现金达数亿元人民币之巨,从此,这位视“乐百氏”如性命的企业家与这3个字了无关联。从方实到何伯权再到达能,从20万元到1500万元再到数亿元,一个凭空而来的“乐百氏”演绎出了商海变幻的精彩和无奈,而关于它的传奇至今还远远没有结束。
2001年10月前后,国内网站突然广为转贴一份由何伯权署名的文章,自陈乐百氏与娃哈哈竞争中的四大失误。何伯权的这一举措颇出人意料,似乎在发布这篇短文的时候他已下定了离开乐百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