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22日,张树新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被迫辞职。这成为当年度网络业界头条大新闻。
当时的媒体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事件:
当日,瀛海威第一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在兴发大厦会议室举行。
上午10点,会议开始。按惯例,会议主持人请瀛海威总裁张树新介绍公司近期运营情况。尽管数月来公司状况不太好,但张树新仍满怀信心。5月份,瀛海威与电信169网刚刚签订平台开发协议,经营成本将大幅度降低;经过半年谈判,一家新股东将进入,公司资金运作会有所改善;两个月前一家报纸刊发了题为“张树新:瀛海威无恙”的访谈,当时“踌躇满志”的张树新还向媒体宣布:不久我们将会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
张树新讲完,主持人又请瀛海威总会计师介绍公司财务情况。
上午12点,会议进入自由讨论。
这时,瀛海威的最大股东——中国兴发集团突然提出把它的股东贷款转为股份,债权变股权。新增的3000万股股份,使其股权变为8430万元,持股比例上升到75%。随即中国兴发集团的董事名额新增3个,全体股东同意。
下午1点左右,有人给张树新送来一份《瀛海威章程》,并在有关条款下划上重点:公司总经理人选应由2/3以上的董事决定。
拿过章程,张树新顿时明白了。按章程,大股东中国兴发集团一个小时之前完成债转股之后,可以罢免公司总经理。
这一招来得有些突然。有过短暂的惊讶、不解甚至委屈之后,张树新还是迅速地完成了对这一变故的分析和判断。在章程有关“总经理任命”的条款后,她打了一个“√”,然后交给同座的瀛海威技术总监姜作贤。
下午2点,瀛海威公司总裁张树新提出辞职。
全体股东一致通过。
短暂沉默之后,张树新又谈了4点意见:(1)因为自己的离职是全体股东的一致决定,希望所有干部配合。(2)过去3年瀛海威全体员工一起,经历了不断的磨炼和曲折,几乎犯过这个行业所能犯的所有错误,这对业界和整个信息产业都是一笔财富。(3)尽管我们吃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多感情;尽管我们依然自认为很优秀,可我们毕竟没有赢。胜者为王,市场是残酷的。(4)希望公司员工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平稳过渡。
下午3点,以业界女强人著称的张树新走出瀛海威,神情恍惚……此刻正值日渐西斜时。
一位打造出中国民营ISP第一品牌的女企业家竟被迫离开她亲手创立的企业,这一事件顿时在传媒界引起一阵情绪化的强烈反响。后来才加入到瀛海威中来的中国兴发集团更是成了处境尴尬的众矢之的。在这样的汹汹声讨中,却很少有人清醒地意识到,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国兴发集团有百分之百的权力处理它的一位高级雇员。理想主义情结很深的张树新曾一再地宣称她进入It行业决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来“捐钱”的。可是作为投资者来说,听到这样的标榜是一点也开心不起来的,因为一个人可以不为了赚钱而活着,但是对一家企业来说赚钱却是必需的。
在此事爆发前一直在幕后十分低调的中国兴发集团在重重压力下公布了瀛海威的财务报表:至1997年底,瀛海威在股本金如数到位、银行贷款有所增加和中国兴发集团单方股东增加贷款资金的前提下,总共投入已达到1.4亿元。按照原来目标,也就是张树新向董事会报告的投入产出目标,收入应当是1.1亿元,扣除公关宣传费用,最低估计也应该是9000万元,但实际收入只有963万元。如此收入过低、投入产出过于悬殊的比例,导致瀛海威的经营对追加资金和借调款的过于依赖,而贷款所产生的过高的财务费用,更使得瀛海威经营无法进入良性循环,直至发展到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地步。张树新在辞职当日的工作日志上,也记下了中国兴发集团总裁梁冶萍对此事的一个发言提要:作为大股东,中国兴发集团对瀛海威的发展策略没有信心,瀛海威应从战略高度重新思考定位和转型,更体现股东的利益和思想;中国兴发集团的血本投资应成为它自身整体发展的战略资源。
而比财务报表更为冷酷的是,张树新其实是在她失去“中国互联网领跑人”这一资格之后被扫地出局的。就在瀛海威固执地坚持它的全能型网站模式的同时,中国的网络业界已悄然潜入了一群比张树新更年轻、更有超前精神的数字英雄。
就在瀛海威事件发生的4个月前,一位叫张朝阳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物理博士在北京开通了与雅虎十分相似的搜狐网站。他推出的中文搜索引擎一鸣惊人,很快就取得了每月访问量达2万人次的成绩,这已远远超过了经营长达3年之久的瀛海威的最高纪录。张朝阳还是一个比张树新更懂得网络炒作原理的人,他的留美博士背景显然比本土策划人出身的张树新有更强的诱惑和新闻炒作力:他有一张与当时正炙手可热的“网络启蒙之父”尼葛洛庞帝的合影,并自称是后者唯一的中国嫡传学生;他提出了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概念;他还把一个让人垂涎三尺的疑问羞答答地抛向爱冲动的传媒:“张朝阳会在两三年内成为中国首富吗?”在这一年的10月,他的强力炒作得到了回报,在该月的美国《时代周刊·数字化年代》年度专刊上,他赫然名列“全球计算机数字化领域50位风云人物”之中,与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杨致远等并列。
曾经在瀛海威之后亦步亦趋的四通利方此时也突然发力了。王志东连续3次赴硅谷“吸氧”,确立了“发展全球华人互联网应用”的战略目标,并融到了650万美元。他与当时号称全球最大中文网站的华渊网接触,并终于在1998年底正式将四通利方改组为新浪网,在第二年7月公布的“中国十佳网站排行榜”上跃至第一。
在南方,一位叫丁磊的26岁程序设计员则创立了网易,他率先推出免费个人邮件服务和国内第一个虚拟社区,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无偿化的服务崭露头角。
就在同时,海外的网络巨头也开始窥睨中国市场。1998年5月4日,雅虎开通中文网站;仅隔一天,阿尔塔维斯塔全球检索引擎也正式发布中文搜索功能;又过两天,网景的中文版“网络中心”宣布进入最后倒计时。
1998年,是一个属于搜索、门户和免费登录的年代。在这一浪潮中,全能型的、收费的瀛海威已从第一梯队中悄然地消失,退出了主流的行列。这时的中国网络产业处在一个启蒙的年代,有着所有启蒙年代的共同的特征:概念创造奇迹,模式决定一切,进入门槛低下,竞争无序而激烈。正如杨致远所言,“互联网是一个没有经验,甚至也不需要经验的地方,靠能力、创造力和运气就可以”。
瀛海威的命运就这样注定了,它的创造力日渐枯竭而又缺少好运气。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国兴发集团,对瀛海威的投资原本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投资的色彩。1997年初,瀛海威的品牌声势达到顶峰,从资本运作角度来看,此时的“瀛海威时空”应该是处于最佳卖点。但是当时的投资方被表面的利好现象所迷惑,希望进一步推动其全国发展规划,以获取倍增的效益,可是模式的落后和经营理念的非主流,使得瀛海威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滑离了资本市场的最佳投资热点区。到危机已露端倪的1997年底,中国兴发集团才开始与黄鸿年的香港中策集团频频接触,以期获得融资,作为瀛海威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支持。但最终因为香港金融危机的冲击,黄鸿年自顾不暇,合作意向流产。就是在如此危急的情形下,中国兴发集团开始直接介入经营,并在战略上重新思考自己的投资定位,逐步把单纯的风险投资转入战略投资,将瀛海威资源纳入中国兴发集团整体发展战略范畴,酝酿实行全新的资源配置与业务规划。在这样的考虑下,更换总裁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了。
值得商榷的是,中国兴发集团在做出如此敏感决定的时候,对时机和方式的考虑不够细致,对可能发生的舆论和信任危机缺乏准备,以致决定一出,哗声四起,把自己弄成了一个蛮横、急躁的婆婆形象。在一个危机已经显露的时期内,如果再出现这种缺乏理性沟通的情况,那么任何出人意料的事就都可能发生了。不久,一个更惊人的新闻再一次把中国兴发集团逼到很被动的角落。
1998年11月26日,就在张树新被迫辞职5个月后,一条帖子挂满了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中文论坛:瀛海威公司除总经理外的整体管理团队集体出走。
一份由15人集体署名递交给中国兴发集团的“辞职报告”称:中国兴发集团高层关于瀛海威将“彻底改革”、“彻底转型”、“凤凰涅槃”的新决断,与公司经营人员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憧憬存在明显的分歧,他们“深感已无用武之地”,“无意于苟延残喘”,“已汗颜于继续领取瀛海威的工资”,“我们需要能让我们继续施展才能的网络信息服务空间”。
这是迄今中国网络业界最严重的一次人才集体大逃亡。“瀛海威哗变惊天下”,唯恐天下不乱的传媒用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渲染着这一事件的凝重。如果说张树新的被迫辞职是拔掉了企业的一面旗帜的话,那么,这次集体出走则无异于整个“瀛海威高地”的自我引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瀛海威这支团队是国内一个不可多得的知识精英群体,在技术、管理和服务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在评述文章中十分羡慕地陈述道:在技术应用和网络开发方面,几乎所有的瀛海威网上应用软件都是自行组织开发的,丰富的网络维护、网络开发和管理经验,是这支团队最大的技术特长;在信息内容的组织与开发方面,以团队成员为核心的网上创意思路,确保了“瀛海威时空”站点在几乎没有任何新投入的前提下,仍在国内网上中文信息内容的质量和丰富性方面居领先地位;在企业的经营组织和管理方面,瀛海威各地分公司几乎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由这支团队中的成员独立创建的;在信息服务的质量方面,瀛海威被公认为是高水平的,在线路资源、价格等条件与他人比较完全无法抗衡的恶劣条件下,瀛海威正是靠着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
也就是说,在张树新离去之后,正是依靠着这支管理团队的力量维系着瀛海威仅存的江湖尊严和生命线,甚至它仍被认为是“最受用户欢迎的中文信息网站”。
在哗变发生后,中国兴发集团与这支管理团队曾进行过数度接触,然而最终仍是恩断情绝,覆水难收。从表面上看,双方的矛盾在于各自对瀛海威的业务战略方向存在分歧,中国兴发集团认为“瀛海威业务将彻底改革,向企业网方向转型”,而管理团队则坚持“百姓网”仍大有前途。而仔细研究却可以发现,这种业务上的分歧并非不可消弭,不可调和的是决策层与管理层的互不信任和感情破裂。
在辞职报告递交后1周,中国兴发集团正式向新闻媒介宣称管理团队集体辞职是“由张树新一手策划的、非正常因素引起的非正常组织行为”,董事会将区分不同情况对提出辞职的人员予以除名、接受辞职和其他处理意见,并保留对15人的诉讼权利,其口气强硬已无任何回旋余地。
1998年底的中国网络业界一派火热:刚刚被评为全球数字英雄50人之一的张朝阳把搜狐的域名正式改为“SOhU”。王志东与华渊网的一笔号称50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笔墨未干,在北京失意落魄的马云决定回杭州城郊的一间民房去捣鼓他的阿里巴巴B2B网站。上海的大街上第一次出现了网站广告,一大群刚出炉的MBA们登上了回国创业的飞机,每天至少有100个以上的新网站冒将出来,早起的人们开始为“门户为王”还是“内容为王”而争论不休……瀛海威的哗变只是让满头大汗的精英们打了一个寒战,很快这点冷意便与瀛海威这个名字一起如烟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