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官员管好,别的什么都好。萧瑀是一类,王君廓又是一类。但这都不妨碍整体,总的来说,推荐良才才是最重要的。
御史大夫杜淹荣幸地成了推荐者之一。他推荐的人,是刑部员外郎邸(音:底)怀道。李世民是个很会难为人的人,也是个非常狡猾的辩论手。杜淹禀奏,李世民好好地给他上了一课。
问:“说说看,你推荐他的原因。”
杜淹答道:“邸怀道当时是吏部主事,隋炀帝当年想下江都游玩,召百官问可否,满朝文武都不敢说个不字,只有他反对,这是我亲自看见的。”
李世民拿眼看着杜淹,看得杜淹心虚。他“嗯”了一声,深呼吸后道:“你刚才说……邸怀道直谏的时候你也在场?”
“是,陛下。”
“这就是说,你也没上谏!”
“臣当时官职较小,又知道,即便是上谏也不会被采纳,弄不好还会白白丢命,所以没说话。”
李世民冷冷一笑,道:“爱卿知道隋炀帝不纳谏,为什么还为他办事儿?为人家办事儿还不上谏,是不是失职?你在隋朝当官,可以说官职小,但是后来你在王世充那里当官,官高名显,为什么还是不上谏?”
杜淹彻底怕了,竟惊得满脸是汗,“臣给王世充上过谏言,可是他不听!”
李世民哈哈大笑,道:“如果他是个贤人,就会虚心接受你的谏言,不至于亡国;如果他是个暴徒,就会因为你的忠言而杀害你,你现在怎么还能活着站在我的面前?你倒是说说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
面对李世民如此机巧的诘难,一向善辩的杜淹竟然无话可说。对李世民这样的人来说,臣下的聪明只能黯然失色。见杜淹站在那里不敢动弹,李世民用平和的口气问道:“从现在开始,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了,你可以上谏了吗?”
杜淹当即深深拜下,说:
“臣愿尽死!”
左仆射空置出来,等待人选。
而右仆射长孙无忌,也在经受着各种考验。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但多数人都疑惑,认为他们兄妹两个差距太大。长孙皇后是蛮腰柳叶眉,而长孙无忌同志,身高一米五,体重一百五,是个典型的胖子。可说到才干,相信没几个人能比得过他。除去文武全才外,长孙无忌还是一名合格的法律专家和政治家。他和妹妹跟李世民关系再好不过,所以,由他担任右仆射,有不少人说闲话。
外戚干政,自古没有好下场。
朝内有人上密奏,专门就指责长孙无忌荣宠过甚,让李世民自己小心。
第二日,李世民就召集了百官开会,他开门见山地对大家说:“长孙无忌功劳很大,对于我来说,他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所谓疏间亲,新间旧,事情必有不顺,昨日有人给我密奏,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我劝你们不要再多说了,我用无忌是用贤人,不是亲戚,你的说法我不接受!”
铁了心要让长孙无忌当右仆射,李世民没疯。他不是没有考虑到外戚干政的后果,而是早已制定好了应对措施。外戚掌有一定的权力并非全无好处,至少能够制约先前变态般臃肿的宗室权力。我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能这么急切地想要长孙无忌当右仆射,与长孙无忌个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长孙无忌深受高士廉的影响,知书达理,宠辱不惊。
盈满为戒是他的人生信条。
如此,不必别人说,仆射长孙无忌自己就不想干了。因为他知道,这一次自己顺势而上,稍有不慎,等待他的将会是两个结果:猜忌,或者指责。猜忌肯定是皇上猜忌,李世民一旦猜忌一个人,其后果可想而知;而荣宠过盛,让百官不满,后果也好不到哪里去。汉朝外戚的下场让长孙无忌知道,自己绝不可以若无其事地承受这个官阶。
辞职!
他知道求李世民没用,便找到了妹妹观音婢。
长孙皇后知道哥哥为何会这么做,她是支持哥哥的。为此,她没少跟李世民费口舌。让长孙无忌当仆射,李世民曾是铁了心的。最后,长孙无忌拗不过他,直接抛出他妹妹当撒手锏。李世民爱老婆,人所共知。老婆天天吹枕头风,说一定要撤了长孙无忌(可见枕头风也有好的)。李世民这才决定,不升长孙无忌,让他“开府仪同三司”。开府,设立自己的府院;仪同三司,地位和三司一样高。
简单来说,就是有实无分的宰相。
从隋末到唐初,几经战乱,由于多数小朝廷残暴不法,很多士人都不肯出来做官。也极少有像杜淹那样牛气的人物,知道隋文帝喜欢隐士,便和好友一起到太白山隐居。后来隋文帝知道杜淹这么干不是淡泊名利,而是沽名钓誉,于是发飙,把他流放到了岭南。后来大赦,杜淹同志荣幸地回到了朝廷。可见,治世中,极少有人愿意隐居,隐居也是看破红尘的高人。隋唐乱世以来,大家隐居不出,完全是为了保命。
官府的许多重要职位都无人担当,各州县的官府为了缓解压力,便采用一种非常与时俱进的手法——赤牒补官。
赤牒补官,意思和“代课教师”差不多。每月给人家六百块钱人民币,忙的时候就让人家顶着,闲的时候就回家种地,非常不正式。补官来的没有编制,处理事情的态度是“爱咋咋地”。所以,对谁来说,这都不是想要的结果。
为了选贤,李世民下令,要将所有不称职的官员裁掉,留下空间给贤人,各州县代课、协管人员到长安集合,由省部面试官当面问状,根据问答情况和实际才能安排编制。这日,有司奏报,“皇上,长安不行。”
关中大旱,已经八个多月,长安米价飞涨。如果这些人再来,吃饭都会成问题。
该怎么办?
先慢慢来,选官的事,明年再说?李世民决定,明年的事明年说,今年的事就今年做。长安不行,就让他们去洛阳;洛阳不行,就让他们去并州。好在洛阳并没有受灾,于是,圣旨一下,大群人才往东都洛阳而去了,场面尤为壮观。等候面试的七千多人,经过省部几天几夜的考察,终于都得到了和自己能力相等的职位。
有人问:“朝廷怎么要那么多人啊?”
答曰:“这不是派给朝廷的,是派往各州县的。”
那朝廷有多少人呢?
现在好几千,李世民准备也给朝廷裁个员,裁员以后,人数骤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这手术动得有点儿大了,整容整得连亲爹都认不出了。
房玄龄是负责裁员的主要官员,办事得力。他知道,李世民的意思是: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几天之内,他合并了多个无关紧要的部门,裁除冗员。在房玄龄的修理下,满朝文武怨声载道(当然也有欢呼的),据完全统计,整个长安城的官员,就还剩下六百四十三人。李世民的目的达到了,贤人早就选完了,就让贤人充任官员的缺口。
求贤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有一个名叫刘子翼的猛男引起了中书舍人李百药的注意,按照李世民的说法,如有发现那些才华横溢而又秉性刚直的人一定要上报,否则就是失职,要挨一顿臭骂。刘子翼太符合李世民的标准了,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骂人,跟他交往的人都知道,他今天劈头盖脸地骂完人,明天,那个被他骂的人就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就说明,刘子翼虽然骂人,但他骂得有理有据,骂得关怀备至,骂得让人感动,骂出了风格,骂出了人性。
于是,朋友第二天再去找刘子翼,和好,刘子翼就再骂,骂完以后,朋友再哭,哭完再和好。
这就是刘子翼。
李百药强力推荐了他,说刘四为人耿直,不可多得。
李世民决定会会他,乃召他进京。
刘四不来,刘子翼母亲已老,他要等到伺候完老人以后再说。后来,刘子翼的母亲去世,他成了吴王府的幕僚。刘子翼的事情给了人们推举贤人的启示,一时间,朝内举贤若渴,成为风尚。可是,即便如此,有件事情依然不得不让李世民心烦意乱。
关中饥荒。
不要以为天下太平,就会歌舞升平。到现在,干旱已经导致关内所有粮田绝产,百姓卖儿鬻女,饿死的也不在少数。最后,李世民下令开仓赈济。官员中有反对的,朝廷用粮是用来备不时之需的,万一遭遇围城,好歹能够用来坚持几个月。赈灾以后,如果突厥听说,来个突然袭击怎么办?
哈哈!
李世民大笑,他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开皇十四年的时候,关中大旱,隋文帝不许赈济,却让百姓跑到山东要饭。到了大业年间,储积足够供应天下五十年。隋炀帝觉得天下富饶,就奢侈无度,导致灭亡。朕的意思是,现在让仓廪的积蓄足够备用荒年的就行了,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仓储本来就是用来救人的,如何却赖在那里害人!”
开仓之时,百姓山呼万岁。
李世民不傻。
粮仓并不能满足需求,李世民不会真的把粮仓清空,到了一定程度,他还是让百姓四下就食去了。这个月,朝廷决定拿出府库里头所有的金银玉帛,把那些曾经迫不得已卖掉的子女赎回来。百姓中有的欣喜若狂,有的莫名难过,在路上相拥而泣。
为了安抚百姓,李世民下诏大赦天下,诏书上是这样说的:“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
也许是真心感动了上苍,诏书一下,关中就下起了雨。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场铺天盖地的灾难正一步步逼近。这是考验李世民的时刻,也是考验长安百姓的时刻。灾难啊,要来就一起来吧!
久旱必有蝗,大旱引发了一场蝗虫的浩劫。蝗虫从四面八方成千上万地席卷而来,有如阴云密布,吞噬了天空,它们扑到田间地头,咬烂了所有的草木。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都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中。
蝗虫大有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气魄,吃饱喝足之后,一个个趴在草根树梢上不肯走动,把东西嚼得一根不剩。
大雨下完后,蝗虫并没有走,它们赖下了,它们是害虫,没人敢惹的害虫。古人对蝗虫的认识不像现在似的,我们可以把任何能吃的东西都当成餐桌上的美食。可在当时,蝗虫就好比现在的蛔虫,百姓对之只有恶心,没有喜爱。如果你实在不能明白蝗虫在古代人眼里是什么概念,就想一下满粪坑里的蛆吧。
蝗虫跟李世民结缘,是在他带着几个大臣去皇苑的时候。
他抓住了几只蝗虫,捏住,指着它们说:
“民以食为天,你们把天都给吃了,你们敢吃我的肠胃不?(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
他张嘴就要往嘴里送,大臣见状,恶心得几乎呕吐,阻止道:“陛下,那是脏东西,吃了会生病!(恶物或成疾。)”李世民反问:“朕为民受苦,什么病不病的?!”将几只蝗虫一下填到了嘴里,嚼也不嚼便吞了下去。蝗虫本人是吃过的,但吃法和李世民大有不同。把头连同蝗虫的肠胃一起拔下来,洗好之后放到油里炸,味道相当不错。
李世民登基之初,关中就遭遇了这么大的灾难,但假如君臣同体,君民同心,淡定如李世民,再大的困难,又能拿人怎么样呢?曾有专家说李世民这是作秀,我也这样认为。不过,首先要明白,一个人,要表明自己的立场,还就得靠作秀。写文是作秀,表演是作秀,参观考察是作秀,送戒指是作秀,结婚典礼是作秀,积极表现也是作秀。
多数作秀虽刻意,但也是一种仪式。
不是吗?
真心为民者,先惠民,再作秀,作秀为鼓舞士气。
假意为民者,先作秀,再作秀,作秀为糊弄百姓。